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施行满六年之际,乐山六七村的1155户居民发现,靠近西门的垃圾箱房正在改造,计划7月中旬以新面貌亮相。
看过设计图纸,居民张玲珍点点头:“原来的投放口和铁门都生锈了,是该换了。”
乐山六七村的情况有普遍性。五六年前,上海多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分类新要求,但多年高强度使用后,出现老旧、破损、脏污等问题,影响居民分类积极性。
改造升级垃圾箱房的用意,正是向所有坚持垃圾分类的市民展现这项“新时尚”的价值和意义:持续带来更整洁的环境、更友好的体验,从而促进对垃圾分类的深刻认同,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内生动力。
上海市绿化市容局6月30日宣布,到2025年底,上海将完成居住区2.1万余个投放点的微更新、8000余个投放点的专项更新。届时,上海居住区现存投放点中的绝大多数都将以新面貌示人。
乐山六七村靠近西门的垃圾箱房。 陈玺撼摄
改造后的垃圾箱房,明显干净整洁宏基资本,让人愿意靠近。 陈玺撼摄
不只是硬件配套,分类投放的“软件”也在升级。
限定投放点和时间,能确保有限的人力对投放者的分类情况进行高效监督,逐步将外部监督压力转化为投放者内心分类的自觉。然而,当多数人养成了分类习惯,是否该把“方便”还回来了?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倡议全市试行“节假日投放模式”,各个小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延长投放点位开放时间,具备条件的,24小时开放,或从早上开放到晚间。
用“方便”激励促进垃圾分类,这样的思路还体现在可回收物的收运上。
不少居民反映“收废品”渠道少、不方便,有些残余价值不低的可回收物舍不得直接扔“蓝桶”。截至目前,上海已建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、48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,今年还将建成160余个惠民服务点,它们兼顾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手交换等方便好用的功能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完全靠自觉来分类,容易使人松懈,导致分类质量退步。其实,通过智慧赋能,可以兼顾“方便”和质量。
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,一辆尾号为5071的湿垃圾车以橙色图标的形式,在地图上留下一根绿色线条,何时、何地收运多少重量的垃圾,这些数据实时可查。工作人员调取的卸点监控画面显示,这辆垃圾车6月30日运至中转站的湿垃圾中有8个异物,主要是塑料袋。
“全靠自觉,的确有人不自觉,但引入智慧监管技术,可以快速发现问题并找到责任方。”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负责人洪春伟介绍,徐汇区“一网统管”系统专门设置了垃圾分类治理数字化场景,可以实时追溯区内垃圾清运车辆的行驶轨迹、装运垃圾质量,同时,各个社区、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的抽检情况等数据也实时反映在系统内,提醒有关负责人及时处理。
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。 陈玺撼摄
橙色的垃圾车标识在地图上移动并留下轨迹。 陈玺撼摄
分类只是第一步,减量才是最终目的,但达成目的不易,不仅需要公众养成分类习惯,还要进一步改变诸多生产生活中的陋习。近年来,上海已创建3000家绿色餐厅,推进“光盘行动”,有效杜绝了舌尖上的浪费;市郊蔬菜上市前已基本实现净菜,主要品牌寄递企业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96%,大幅减少了包装垃圾的产生。最新数据显示,上海垃圾源头减量率已达5%,振奋人心。
“新时尚”的深入人心,直接体现为生活垃圾的“三增一减”。2025年前5个月,上海日均分出可回收物7927吨、有害垃圾2吨、湿垃圾8690吨,比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加1.96倍、13.6倍、59%;日均清运干垃圾17064吨,比2019年上半年减少16.7%;湿垃圾分出量占干湿垃圾总量的35%左右,是比较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“黄金比例”。
在上海,公众的坚持不懈反过来给收运处置体系打了一剂持续转型升级的“强心针”,也指明了方向。截至目前,上海已建成垃圾焚烧设施15座宏基资本,设计处理能力2.8万吨/日;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1座,设计处理能力8900吨/日。预计今年底,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1.1万吨/日,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3.9万吨/日。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%以上,处于全国前列。
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