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欢文学的人大多对《我们仨》这本书并不陌生,它是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女士的代表作品之一,记录了她与丈夫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的温馨家庭生活。杨绛女士的名字可能大家都知道海顺优配,但很多人对她的了解往往止步于她与钱钟书的婚姻关系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杨绛女士不仅失去了她的丈夫与独生女,还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捐赠了出去,奉献给社会。
杨绛女士于1911年出生在北京,尽管出生地在北京,她的家族却是江苏无锡人。杨绛的童年并没有在北京度过太长时间,辛亥革命后,杨家全家搬到了上海,然而在上海也没待太久,1913年他们便迁往了苏州,并且很快又从苏州迁移到了杭州。对她来说,小时候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和颠沛流离。
1919年,杨绛进入了大王庙小学,之后她随着姐姐去了上海启明学校继续求学。到了1923年,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,她成功考入了苏州振华女中。在学业上,杨绛对自己有着明确的目标——她一直梦想能够考入清华大学。1928年,杨绛报考了清华外文系,虽然未能如愿进入,但她没有放弃,转而选择了苏州的东吴大学。杨绛对清华的执念在她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展开剩余69%1932年,她再次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,并顺利被清华研究院外国语学院录取。在清华求学期间,她多次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优秀学生奖。而且在此期间,杨绛已经开始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她的小说作品。对于她而言,考入清华不仅仅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关键时刻,更为重要的是,这一切的开始,也让她邂逅了自己的未来丈夫——钱钟书。
杨绛女士在回忆中提到,初次见面时,钱钟书告诉她自己未曾订婚,而她则答道自己没有男朋友,这种轻松自然的交流似乎预示着两人之间缘分的开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两人逐渐走近,感情升温。1933年,他们在苏州的一家小饭馆里,由双方家人共同操办了婚礼,历时两年后,他们成婚,随后便一起出国留学,开启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旅程。
杨绛的成长过程中,虽然她的童年并不幸福,但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。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饱读诗书的学者,因此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,也自然而然地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在大学时,她便展现出了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,她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,广受关注。之后,她还翻译了多部英国名著,在文学创作之外,她的事业也逐步扩展到了戏剧创作。
与事业上的一帆风顺相比,杨绛的晚年生活却颇为凄苦。她和钱钟书只有一个独生女,女儿出生于1937年。1974年,独生女儿再婚,起初生活看似平静,但不久后,女儿的丈夫王德一因受到极左派的迫害而自杀。这一事件给杨绛女士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打击。过了几年,女儿逐渐恢复了情感生活,再次与刘伟成结婚,生活渐渐趋于平稳。可是,1995年,独生女儿因腰痛住院治疗,最终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并转移至脊椎,三年后她去世。接着,1998年,杨绛的丈夫钱钟书也因病去世,夫妻俩的离世让杨绛女士接连失去了她最亲密的家人。面对这一切,她的晚年生活无疑充满了孤独与痛苦。
失去了丈夫与女儿之后,杨绛女士的余生几乎是独自度过的。她孤单地走过了18年,直到2016年5月25日,她永远离开了人世。杨绛的文学成就以及她翻译的作品,依旧值得后人去阅读与深思。她不仅是那个时代少数的女性文学家之一,而且她在文学领域的贡献、以及为中国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,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珍贵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